一、用行为学派干预孩子日常行为规范很有必要
餐桌礼仪、自觉排队、红灯停绿灯行、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
日常规范虽然也属于“社会道德”范畴,但比起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它们寓于琐碎生活中,不会动辄就上纲上线,所以家长的重视程度相对稍逊一筹。衡量孩子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大致可以参考发展心理学中“道德/品德发展”主题的内容
而且,对于ASD儿童而言,家长可能更关心的是他们的生存问题——要掌握日常衣食住行的技能;还要学习知识,以获得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加“广义”的生存。但家长不知道的是,日常规范也渗透于衣食住行的获取之中,是人际社会交往恪守的准则,相当程度上,行为层面的点滴表现反映出个体在认知方面的发展水平。
由于ASD儿童在社会交互性方面的发展存在障碍,导致他们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正常推进道德认知的发展→再影响日常行为的逻辑链条产生缺失。因此,对于ASD儿童来说,无论是家长的教养和干预师的辅导过程中,自外向内地通过行为主义的方法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行为主义的手段:“强化”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有两个重要的理论:
1.经典条件化作用
指在两个本来没有联系的刺激之间建立联系。比如把一个现实中存在的橙色的圆形的水果,与该水果对应的词“橘子”相联系。一般获得新词汇的学习就包含经典条件化作用。
2.操作条件化作用
即在某种操作和结果之间建立联系。在人多的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话可以得到妈妈的小点心奖励,就属于操作条件化作用。
而辅导老师又在辅导方案中设计了“小红花”环节,完成老师规定的单次任务可以获得一枚小红花奖励,十朵小红花就可以换取一块小点心。这里的点心称为“一级强化物”,小红花就属于“二级强化物”。
在日常规则的培养中,家长或老师应该注重与社会性相关的二级强化物的运用,比如赞扬,鼓励。尤其是在儿童的行为中体现社会性元素的时候(比如有目光交流,也与外界他人的言行有所响应或同步),需要及时给予同样的社会性回应,在交互过程中学会交往的礼节规范。
有时,某个领域的行为规范可能并不仅仅包含单个的动作或操作,而是体现在一系列的程序之中。这个时候,家长或老师可以把这套流程拆细,找到前后的顺序,分成若干个步骤。以餐桌礼仪为例:可能包含从入座,腿和身体姿态的调整,等候其他成员到齐,夹菜,咀嚼不能发出大声一直到最后结束等一系列贯穿于整个进餐过程中的规矩。以上步骤逐一强化,再于最后累积完成相对复杂的规范,循序渐进地达到最终让儿童遵守进餐规则的目的。这种行为主义的强化技术称为“塑造”。
此外,很多行为主义的研究发现,“部分强化”很多时候会比“连续强化”的效果更好,尤其是在防止所获目标行为的消退上。比如,人们会持续不断地往老虎机里投钱,乐此不疲——就是知道硬币会掉下来,但不是每一次都会掉下来。这是一种间断的强化机制。部分强化,指的就是,不是每一次操作都能获得强化物,而是按操作与获得强化的比率或时间间隔的调整,来灵活机动地加以操作。
三、惩罚也是一种强化
惩罚是在个体执行某种操作后给到她/他不期望的结果,从而减少孩子下次再于该情境下做出同样的操作,降低不期待行为发生概率的。以上班打卡为例:如果迟到或缺席,那么就会收到罚款或推迟下班时间的处理结果。所做的处罚是对“迟到或缺席”的惩罚,但却是对准点上班行为的“负强化”。从这一例子不难理解,惩罚和强化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转化的可能。
惩罚也存在“积极惩罚”和“消极惩罚”(或正惩罚与负惩罚)的区别。通俗理解,把你不想要的强加于你(比如责骂,体罚等)就是所谓“积极惩罚”。而因为你做的不符合要求,把你喜欢或期望的撤除(比如减少你的游戏时间)就称为“消极惩罚”。家长和老师们在孩子日常规范的培养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惩罚形式,以达到最佳的行为引导的效果。
四、强化与惩罚的原则
1.及时
无论强化和惩罚,一般情形下都以及时为首要原则,避免强化物或惩罚与行为操作之间有太多的时间滞后和间隔。(当然,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延迟满足”的概念,并不适用于儿童日常规范的教养。)
2.一致
指每一次操作儿童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强化/惩罚),而且在质与量上尽量保持恒定;其次,是不同成员进行类似的操作也大致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换言之,这套标准不仅适用于某一个小朋友,身边大人也都应该执行。
3.适当
不论是强化还是惩罚,都要“适量”,而不是越多越好。单次操作获得奖励太多不仅不利于后续强化方案的执行,也会让孩子有“收买”之嫌,不利于他们的理性配合;而惩罚不当的话,会引起儿童身心的痛苦,甚至会有负面的行为孳生的可能,尤其需要谨慎。
4.“立”与“破”的统一
强化和惩罚是一对关系,却往往需要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辩证统一地加以运用。一味地打压、惩罚,有时被惩罚者会因为只会在该情境下做出被惩罚的行为的反应,变得无所适从。家长或老师应该再通过行为训练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才有积极的结果,才可以在消退一项不良行为的同时,发展出另外一套正确的规范。
以上是关于日常行为规范培养的介绍和讨论,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需要更加的灵活和精巧,更加适应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