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小欢:全球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经济

专家观点, 新闻中心
兰小欢
复育智库

2025年3月29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小欢在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清华经管高管教育中心主办的《经济政策讲堂》上,以《全球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为题演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笑寒主持讲堂。

 

兰小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其专著《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畅销数百万册,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诸多奖项, 被译作英文、日文、俄文、阿拉伯文等多种语言。

究竟应当如何去看待中国如今在世界上的地位?兰小欢指出,处在历史中的人是看不清自己所处历史的。上世纪的美国人可能认为欧洲是最发达的地区,但是美国人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在世界的视角下已经处在了中心的位置,美国人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明白自己国家的地位。而当今的中国人就像是当时的美国人。

要了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地位,要理解全球产业链重组背后的三大问题。一是中国制造的优势有多大?二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能否回流?三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能否快速升级?

我们从中国制造的优势切入,以此来理解全球产业链重组。

中国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在于从零部件发展切入。从零部件而非产品切入能够降低企业的学习难度,因为切入零部分的生产环节对于知识的要求更低。通过零部件来切入整个产业,让工人实地学习技能,逐渐企业由下至上可以熟悉了解整个产业,获取长足的发展。再借助中国本土市场巨大的特点,大力发展起本地供应链,中国的产业由此得到快速发展。

从零部件切入产业也给予了中国产业独特的创新模式。Learn by doing是中国产业独特的创新模式,更多时候一个产业的创新是先有了制造业的发展,实地生产的改进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技术专利,再上升到知识的理论创新的高度。这与美国先有理论创新,再申请专利,最后再下沉到制造业实地生产的模式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许多人产生中国的产业并不如美国创新的思维误区的原因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中国的“规模”。中国有着产业集群的优势,上下游产业团聚一处,增强沟通,灵活响应产业的变化,让产业发展更加迅猛。而中国知识存量大,增速快,为制造业赋能。并且中国拥有着极大的“工程师红利”,庞大的工程师群体不仅能够作为产业的技术保障和创新中坚力量,而且也能处理制造业的各类售后问题,让中国制造业的售后服务成为世界一流。最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巨大的需求。技术创新对于经济的积极作用更多反映在“从1N”的实践、传播过程,而中国的市场就给了技术创新一个“从1N”的巨大试验场。

而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真的能够被其他国家的政策控制住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果一个产业有市场没技术,那么其实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研发来实现技术的追赶;而如果有技术没市场,那么技术对于经济的发展便没有意义,没有发挥其作用的空间。而中国拥有着庞大的市场,即便部分技术被封锁,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终究能够实现发展。

亚太是世界三大生产与贸易中心之一,并且也是当今时代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而中国则是亚太生产的中心,是世界市场与消费的中心。而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知识网络”的海外扩展与扎根,不断提高自己在世界消费市场中的地位。中国的工程师做起了对外的高端服务,并且中国有一带一路与基建能力的输出,基建是地区产业链和市场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可以打开更多的市场。为其他国家建了基建,会带动更多产品的出口。同时,中国现在正通过平台,向外建立销售网络,对海外出口,实现了商贸型的“弯道超车”。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兰小欢表示,我们不应习惯性地成为规则接收者,要明白很多贸易的规则并非天经地义,而是人为设定的。对待所有的规则都应该保有批判性思维,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在自由交流环节,参加讲堂的同学以及企业家们与兰小欢老师就中美进出口税率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冲击,企业出海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崛起的多维度性等问题展开讨论。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相关专家

兰小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
曾任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战略与研究总监

更多观点

未找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