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导航

倪光南

计算机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全部专家, 科技创新
中国工程院, 倪光南, 科技创新, 计算技术研究, 计算机

专家简介

倪光南,男,汉族,1939年8月1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浙江镇海,计算机专家,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长。

1961年,倪光南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参与研制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后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1981至1983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担任访问研究员。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为转化科技成果,创办计算所公司(联想公司前身),由他出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联想式汉字系统,产品成功后,计算所公司于1989年11月改名为联想公司。此后,担任联想公司董事兼总工程师,主持开发联想系列微机,确立联想主营业务。
1995年,因公司发展路线之争,最终被解除联想总工和董事职务。
1999年,彻底离开联想,同年,开始帮助方舟科技设计芯片。
2001年,因发展路线差异,从方舟科技离职。此后,专注推广国产芯片、软件、操作系统。倪光南是中国最早从事汉字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研究的学者,提出并实现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较好解决了汉字处理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倪光南长期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发工作,发表论文超过70篇。倪光南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约二十名,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第一所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截至2019年,在他担任该校名誉校长的15年间,学校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

1988年、1992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1年、2015年分别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科研经历(部分)

  1. 参与119型计算机研制:1961年,倪光南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第六研究室(外部设备室)工作,当时计算所为全力研制吴几康领导的“119型计算机”(注: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新设立第八研究室,他又被从六室调到八室,参加“119型计算机”项目。先是担任外围设备值班长,负责调机,后又担任插件(线路)组长,负责设计和改进线路。1964年4月,“119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倪光南在该项目的历练,逐渐成为所里的业务骨干之一。
  2. 参与717机显示器研制:1968年,倪光南参加了计算所六室显示组万永熙主持的717机显示器研制,逐步解决了计算机的汉字显示问题,在“717计算机”上研制出能够显示256个汉字的显示器。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这项研究揭开了倪光南研制联想汉字系统的序幕。
  3. 参与111机汉字显示器研制:在717机显示器研制成功后,倪光南又参与研究了汉字输入输出、编码、内部阐述等问题,研发出能够用键盘进行输入输出和显示的“111机汉字显示器”。
  4. 参与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研制:111机汉字显示器研制成功后,倪光南又参与研发出了“SK-1光笔图形显示器”,但光笔输入需要在一个上面排列着几千个汉字的特殊大键盘上,用光笔逐个选择,非常繁琐,且需要操作者记忆大量输入规则。

科研综述

倪光南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在担任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总工期间,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他致力于推进包括各民族语言文字在内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广开源软件,主张中国发展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建立中国自主软件产业体系。

荣誉表彰

中国软件产业40年功勋人物、第三届“AI金雁奖”终身成就奖、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软件产业十年功勋人物、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信息化十大推动人物、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功勋人物第四届中日韩开源软件竞赛特殊贡献奖、海淀创新特殊贡献人物奖、中关村十大创新先锋、中关村科技园区20周年突出贡献奖、2007“金企鹅杯”开源软件特别贡献奖、两岸四地开源软件特别贡献奖、中国Linux暨开源产业杰出贡献奖、海淀创新特殊贡献人物、中国信息化十大杰出专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十周年荣誉个人、2004中国开源软件杰出贡献奖等。

代表作品/著作

《布局——中国科技创新的道路与抉择》经济日报出版社,2021年出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竞争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论述,其中包括重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等,这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基础创新层面的赶超和引领的目标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需要全盘考量的系统工程。决策层面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教育体系的改革与筹谋,企业层面的探索与创新等,都应该是这个工程的应有之义。 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到我们基础创新的源动力和找到能够真正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案。

研究方向

专家观点

暂无任何内容

相关视频

暂无任何内容

相关课程

邀请专家授课,请联络复育智库,18917311848

复育智库的专家团队整合了国家级智库、知名高校教授和500强企业高管,汇聚国内外一流的经济、科技、管理、人文名师,通过论坛演讲、高端培训与工作坊等服务形式,助力中国企业高管团队认知升维!
复育智库总部位于上海,服务于金融、通信、能源、制造、医药等产业的大型客户。

下一位专家
樊登
上一位专家
陈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