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孙平:浪浪山里的文化美学与共鸣

这个夏天,《浪浪山小妖怪》惊艳了所有人。上映16天总票房破10亿,豆瓣评分8.5分,登顶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电影文化与汽车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电影和中国汽车都面临着如何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美学,并向世界去诠释的共同议题。复育智库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副导师孙平为延锋国际技术中心带来《浪浪山里的文化美学与共鸣》主题分享。
 
《浪浪山小妖怪》是B站口碑短篇集《中国奇谭》的衍生作品,延续了“新国风”视觉风格,将传统水墨与现代叙事巧妙相融。四年时间,600人团队打磨出1800余组镜头,不仅在美学上重构东方意境,更在情感上精准捕捉当代社会的集体情绪。

故事以“小妖怪”为主角,逆向思维切入《西游记》经典叙事,透过底层小妖的视角映射现代职场与人生困境。角色设计拙朴鲜活,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与猩猩怪分别象征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有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和有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四类人群,让不同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美术风格上,电影融合唐宋青绿山水技法与徐渭泼墨写意,背景参照古寺建筑原型,色彩提取自《千里江山图》等经典,通过“三矾九染”的矿物颜料工艺,在银幕上再现东方美学的气韵与精神。二维手绘与水墨氤氲的效果,不仅构建出沉浸式神话世界,更传递出深厚的文化身份认同。
声音设计同样独具匠心,海浪、虫鸣、风声构成白噪声基底,配乐融合埙、洞箫、竹笛等传统乐器与西洋弦乐、爵士鼓,形成文化混响般的“声音蒙太奇”,强化了画面之外的情绪叙事。“浪浪山”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成为映照现实困境的文化符号——职场压力、身份焦虑、理想与现实的错位,都在这座山中悄然浮现。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以荒诞、幽默的笔触,道出普通人的坚持与微弱光辉。影片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动画电影工业水平的一次飞跃,更是文化表达与时代情绪的同频共振。它延续了中国动画学派的创作血脉,在水墨、剪纸、定格等传统技艺中寻找当代语言,最终以真诚的创作和普世的情感,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如孙平老师在分享中所说,经典IP是一个文化底座,可以在其上加载无数当代叙事。《浪浪山小妖怪》正是站在《西游记》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用小角色的视角、东方的美学、世界级的制作,讲出了一个属于今天中国的故事——它关于挫折、奔跑、微光与希望,最终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落笔回响。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浪浪山小妖怪》如何通过“小人物叙事”“东方美学表达”“当代情绪共鸣”成功破圈,进一步引申指出,智能座舱作为现代出行的重要场景,其设计逻辑与动画创作异曲同工,均可通过文化赋能、情感化设计和用户体验深耕,打造具有温度与认同感的沉浸空间,为延锋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创新研发提供了深刻启发。 

相关专家

孙平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漫策划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视听产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清华大学博士后
中宣部音视频进口审查委员会专家
国家广电总局专家库专家
CCTV电影频道专家

更多观点

未找到结果。